2020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线上召开

2020.12.2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王炳炎 2020-12-23

 

12月17—18日,由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国知网承办的2020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在线上举行,本次论坛以“共担历史使命,共建创新生态,共谋高质量发展,共创期刊未来”为主题,是全国学术期刊界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共谋学术期刊未来与高质量发展的一次知识盛宴。学术期刊界代表7200人在线观看视频直播。

 

 

论坛线上开幕式截图 中国知网供图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致开幕词强调,要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必须持续推动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提升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影响力和传播力。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要面向全球,要着力打造全球化传播平台,推动中国学术期刊在全球市场上与国外期刊同台竞争,积极借鉴国际期刊办刊的先进经验,推动我国优秀学术成果在国际上的深度传播。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冯士新致开幕词强调,要着力加强学术期刊集群化建设,支持优秀期刊出版单位有效整合出版资源,推进办刊流程优化和平台再造,加强内部管理机制创新,让干事创业的活力进一步迸发;要着力推进传播能力建设,运用大型数据库平台、各类新媒体等多种传播渠道和手段,让优质内容发挥更大影响、更大效用;要着力深化发展路径研究,深入领会“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科学设定建设目标,明确发展思路,细化措施办法,稳步提升整体质量,做到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指出,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一个过程,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中国科技期刊界的中心任务,不是一两年、一蹴而就的事,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在一个高目标指引下的建设过程。高质量科技期刊必须符合若干基本的标准,如恪守学术诚信,出版论文都要满足一定的学术规范,有创新的内容等。另一方面,科技期刊高质量的具体标准要依科技期刊的类别而定,基础类、应用类、科普类、文献类,不应该是一种标准。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表示,新时期、新机遇助推创新驱动始终是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工作的核心使命。中国科学院将顺应科技期刊专业化、精品化、集群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把握期刊发展态势,以打造国际顶尖科技期刊为目标,坚持“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改革发展”,组织实施科技期刊的“率先行动”计划,在“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科技出版“航母”。

 

中国知网董事长王明亮在发言中充分表达了进一步建好学术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创新服务平台和“世界知识大数据”平台,为学术期刊营造在大数据和协同化研究范式下引领服务创新,发展新的市场环境与产业生态系统的信心与决心。他表示将从研发构建各行各业各类机构的特色知识体系出发,动态化、系统化整合机构内部外部创造生产的显性知识,开发个性化 “世界知识大数据”,建设问题和结果导向、目标和任务驱动、群体协同研究和学习、跨学科知识共享的创新工作平台,支持精准知识服务的宇观、宏观、中观、微观等基础与应用,各层次问题的发现、分析、定义与求解,以及机构特色知识的体系化构建和迭代升级,从而打造学术期刊与相关创新主体无缝对接的互动平台,以期使学术期刊全方位、立体化深度融入到各行各业及各类机构,创新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引领和服务创新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生态系统。

 

本次论坛上,还发布了“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20年榜单 。

 

以《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Molecular Plant》(《分子植物》)、《Nano Research》(《纳米研究》)等为代表的175种科技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以《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运动与健康科学》)、《China & World Economy》(《中国与世界经济》)、《经济研究》等为代表的80种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

 

以《Forest Ecosystems》(《森林生态系统》)、《中国矿业大学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国际自动化与计算杂志》)为代表的175种科技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以《生态经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华东经济管理》为代表的80种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

新闻详情

2020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线上召开

2020.12.2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王炳炎 2020-12-23

 

12月17—18日,由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国知网承办的2020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在线上举行,本次论坛以“共担历史使命,共建创新生态,共谋高质量发展,共创期刊未来”为主题,是全国学术期刊界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共谋学术期刊未来与高质量发展的一次知识盛宴。学术期刊界代表7200人在线观看视频直播。

 

 

论坛线上开幕式截图 中国知网供图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致开幕词强调,要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必须持续推动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提升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影响力和传播力。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要面向全球,要着力打造全球化传播平台,推动中国学术期刊在全球市场上与国外期刊同台竞争,积极借鉴国际期刊办刊的先进经验,推动我国优秀学术成果在国际上的深度传播。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冯士新致开幕词强调,要着力加强学术期刊集群化建设,支持优秀期刊出版单位有效整合出版资源,推进办刊流程优化和平台再造,加强内部管理机制创新,让干事创业的活力进一步迸发;要着力推进传播能力建设,运用大型数据库平台、各类新媒体等多种传播渠道和手段,让优质内容发挥更大影响、更大效用;要着力深化发展路径研究,深入领会“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科学设定建设目标,明确发展思路,细化措施办法,稳步提升整体质量,做到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指出,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一个过程,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中国科技期刊界的中心任务,不是一两年、一蹴而就的事,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在一个高目标指引下的建设过程。高质量科技期刊必须符合若干基本的标准,如恪守学术诚信,出版论文都要满足一定的学术规范,有创新的内容等。另一方面,科技期刊高质量的具体标准要依科技期刊的类别而定,基础类、应用类、科普类、文献类,不应该是一种标准。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表示,新时期、新机遇助推创新驱动始终是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工作的核心使命。中国科学院将顺应科技期刊专业化、精品化、集群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把握期刊发展态势,以打造国际顶尖科技期刊为目标,坚持“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改革发展”,组织实施科技期刊的“率先行动”计划,在“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科技出版“航母”。

 

中国知网董事长王明亮在发言中充分表达了进一步建好学术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创新服务平台和“世界知识大数据”平台,为学术期刊营造在大数据和协同化研究范式下引领服务创新,发展新的市场环境与产业生态系统的信心与决心。他表示将从研发构建各行各业各类机构的特色知识体系出发,动态化、系统化整合机构内部外部创造生产的显性知识,开发个性化 “世界知识大数据”,建设问题和结果导向、目标和任务驱动、群体协同研究和学习、跨学科知识共享的创新工作平台,支持精准知识服务的宇观、宏观、中观、微观等基础与应用,各层次问题的发现、分析、定义与求解,以及机构特色知识的体系化构建和迭代升级,从而打造学术期刊与相关创新主体无缝对接的互动平台,以期使学术期刊全方位、立体化深度融入到各行各业及各类机构,创新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引领和服务创新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生态系统。

 

本次论坛上,还发布了“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20年榜单 。

 

以《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Molecular Plant》(《分子植物》)、《Nano Research》(《纳米研究》)等为代表的175种科技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以《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运动与健康科学》)、《China & World Economy》(《中国与世界经济》)、《经济研究》等为代表的80种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

 

以《Forest Ecosystems》(《森林生态系统》)、《中国矿业大学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国际自动化与计算杂志》)为代表的175种科技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以《生态经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华东经济管理》为代表的80种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